與照顧者同行

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中心主任林少芳

「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」的目標是支援體弱長者在熟悉的社區中居家安老,以避免過早進入院舍服務。作為長者社區照顧服務的提供者,筆者常常反思如何能有效落實此目標。然而,照顧長者的路始終是漫長及艱辛的,筆者曾見過無數照顧者在護老過程中感到極度沮喪及疲憊不堪,彷彿世上沒有人能明白他∕她的苦況。其中又以女性居多,因為在傳統的中國人社會,家中的女性往往是理所當然的照顧者,她們彷彿負有不可推卸的照顧責任。筆者認為,能夠讓照顧者得到足夠的支援是落實長者居家安老的一個重要因素﹗

然而,近代家庭模式的轉變令照顧者百上加斤。環顧今天的香港,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已不復見,子女婚後都遷出組織小家庭,留下雙老或獨老,照顧者的角色自然落在老伴、或未婚而同住的子女身上,甚或由外傭肩負。

有研究指出,照顧者要經歷適應期、成熟期及失落期(註一)。在適應期,照顧者需要有相關的照顧知識及支援資料,以致在成熟期才能充份發揮照顧者的功能。有見及此,本單位定期舉辦「護老驛站」活動,透過教授護老技巧及情緒支援為照顧者提供一個可歇息的加油站。去年,單位看到不少長者與照顧者因生活小節及相處問題產生各種磨擦,甚至互相傷害,故「護老驛站」特意教導照顧者與體弱長者溝通及相處之道,以增加家人之間的彼此諒解及欣賞,並協助照顧者認識到其努力並非徒然,只是大部份長者均不懂或不習慣表達欣賞。除了建立正確的照顧態度及溝通技巧外,適當的照顧技巧亦有助舒緩照顧者的壓力,故本單位舉辦「家居安全」技巧培訓,該活動深受外傭歡迎。活動完結後,外傭們紛紛表示培訓能提升她們照顧長者的信心。

除了護老技巧的培訓,社工適時的輔導及介入也非常重要,以下是一個例子。案主是一位患有情緒病的體弱長者,在病患的影響下,婆婆的情緒常常爆發,與作為照顧者的女兒經常衝突,母女倆同住一屋卻儼如被困在鬥獸場一般,照顧者的壓力頻臨「爆煲」,甚至想到自殘。得悉情況後,單位的專業團隊馬上介入,社工先透過輔導讓照顧者提升對情緒病的認識,再協調彼此可接受的相處之道;護士則協助長者向醫生求助,調整藥物以處理情緒。經過團隊兩個多月的緊密同行,女兒與案主建立了一套新的相處模式,在雙方互諒互讓下,彼此的關係變得融洽及親密。更令筆者感到欣慰的是,單位的專業團隊不辭勞苦,願意在長者及照顧者最艱難的時刻與她們同行,那份支持及力量令照顧者不再孤單。

照顧者從來不易為,這角色背後往往存着一份對父母深深的「愛」,這份愛又化成無數的堅持、忍耐及關顧,讓被照顧者感受到溫暖。所謂「樹欲靜而風不息,子欲養而親不在」,願現在擔任照顧者的您,會為自己仍能擔任照顧者而感到自豪。

(註一) 樓瑋群博士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    家庭照顧者壓力  2013年2月1日